公開說明會

2019-11-24T00:14:16+08:00

Did someone say “practice”? 核心素養怎麼做? 英文「交朋友」一詞,making friends,字面上的意思是「做朋友」:朋友是「做」出來的,與其等待「理想」朋友出現,不如主動認識人、發現對方特質、經營彼此的關係。朋友,是陌生人透過彼此的行動「做」成的。同理,核心素養也是「做」出來的。閱讀新課綱時,我們對於核心素養都有自發或外加的想像,但在落實到教學與評量的實務之前,這套新的準則猶如一個尚未結識的朋友,還是個陌生人,一切朋友相處時可能遭遇的磨合、可能享受到的希望和甜美,都還未接上線。一旦開「做」,我們就上路了。 許多執行面的問題在上路後才一一浮現。在LTTC最近舉辦的核心素養相關活動中,我們常遇見充滿熱忱、渴望多做一些的老師,她們知道為何而做,也知道該做什麼,然而卻往往困於「怎麼做」才可以既達到新課綱的教學目標、又貼近學生的學習需求。 關於「怎麼做」,也許我們可以從跨國經驗中得到一些靈感。 作家簡媜曾提到兒子在美國就讀小學時,班導師在開學第一天發給每人一個關愛包裹 (care package),裡頭裝著十二樣日常物件,每件伴隨著訊息:「第一件牙籤,提醒你挑出別人的長處/ 第二件橡皮筋,提醒你保持彈性,每件事都能完成/ 第三件OK繃,恢復別人以及自己受傷的感情 . . . 」 身為語言教師,我們可能立刻從中看到某種「素養導向」的單字教學法 – 如何有意義地統整牙籤、橡皮筋、OK繃等單字 – but that’s not all。一個小小的care package,顯示老師如何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周遭取材,讓他們重新看見生活中的物件,並在思索物件本身功能的同時,也連帶探究其與經驗、價值觀結合的延伸功能。 我們能否製造屬於英語課堂的care package?當課本提到<安妮日記>,以及種族仇恨陰影下的青少年成長,我們能否透過打破聽、說、讀、寫藩籬的學習活動,引導學生「表達」、「溝通」、與「實踐」從課文衍生的思考?我們所設計的試題,在反應出學生的能力之外,能否更進一步刺激能力的整合與活用、促進學習策略的養成、甚至讓評量的本身也是一種學習? 我們都想培養AI無法取代的孩子,然理想必須經得起現實考驗,面對無法避免的質疑,惟有紮根於實務的「how」,可以讓我們面對教改的「why」,得以從「心」出發,整裝上陣。 LTTC素養導向教學與評量工作坊10月19、20日與您陣上見。 作者/張恆睿 Henry 現任LTTC英語研究員 【歡迎分享轉載】